欢迎来到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教师论文

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以中班科学活动“彩虹城历险记”为例

发布日期:2025-10-21 16:26 作者:张薇薇 来源: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字体:[] [] []

    摘要: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让幼儿保持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学会自主探究,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班科学活动“彩虹城历险记”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教师在组织此类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观察和研究,旨在提高教师组织科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一、案例分析

在组织中班“彩虹城历险记”活动时,我首先以“小蓝和小黄”的故事开场,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如“小蓝和小黄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和探索。活动前,通过日常观察和与孩子们交流,了解到他们对一些常见颜色已经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活动。还准备了充足的各种颜色颜料、透明杯子等材料。活动结束后,根据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发现的颜色变化规律等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师组织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以事实性知识作为架构活动内容的主体,科学过程与方法流于表面

本次科学活动看似内容丰富,但在实践中往往会使得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指令、操作材料等机械化的动作上,或者将过程指向了为获得特定事实性知识的观察、比较等方法的训练,幼儿在过程中并没有主动的思考和真正的经验建构。例如,在科学活动“彩虹城历险记”中,幼儿在前期较为丰富,多数幼儿很快猜出两种颜色混合的结果,但是教师还是利用希沃白板,让幼儿操作了很多猜测环节,希沃白板的课件虽然直观,但是并不能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记录自己的猜测。从而导致在本该简单的环节花费了过多时间,操作环节反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探索。活动中,有幼儿出现不会记录、不理解两种颜色的比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问题,而教师只是关注到表面,幼儿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做实验,多数指导只是一味的在纠正。

(二)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及思维方式把握不充分

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形式时,存在着难度超出或者低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适宜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足,不同年龄班之间在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缺乏递进性等问题。例如中班下学期多数幼儿已经知道“红、黄、蓝”其中两种颜色混合的结果,导致活动时部分幼儿出现“无所事事”的状态,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感觉像是在完成任务,幼儿缺少内在的探索兴趣。

(三)活动过程较为程式化,忽视师幼互动的生成性

如果过度重视预设的教学环节的推进,就可能忽视了幼儿本身的学习过程和师幼在互动中生成的偶发事件。好的生成性活动恰恰需要教师事先有预期和规划,提供丰富的材料,面对幼儿提出的天马行空的问题要作出价值判断,如果缺乏这种意识,教师就无法很好地利用这种生成性事件引导幼儿展开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和论证。例如,在科学活动“彩虹城历险记”中,有的幼儿在操作中,将三种颜色进行了混合,教师看见后进行询问“你为什么混合了三种颜色?”幼儿回答道:“老师,我想知道三种颜色混合的结果。”这个幼儿本身有极强的探索欲,但是教师为了活动效果,却只是草草敷衍:今天只需要混合两种,请按要求实验。此番举动,就是教师不敢接住幼儿生成性的问题,活动过程较为程式化。

(四)活动过程性评价较为片面、单一

一些教师对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探究行为和具体表现关注不够,过分关注幼儿对知识经验的终极掌握情况,忽视对幼儿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评价。结束后,教师评价幼儿操作结果时,只关注到记录表结果是否正确,对于操作过程,如有的幼儿操作习惯不好,用完的棉签杯子到处乱放等,教师对此并未提出评价。同时评价的方式也只是集体或个人验证,比较单一。

三、改善教师组织科学活动的策略

(一)优化引导方法

给予恰当的启发和鼓励,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比如,可以运用以下引导方法:

1.提问引导:多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觉得两种颜色混合会变成什么呢?”激发幼儿思考和探索欲望。

2.在幼儿出现三勺篮+一勺红混合时,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展示不同的颜色组合结果,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特点。

3.鼓励自主探索: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不同的颜色组合,教师在旁观察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4.小组合作引导: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引导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生活联系引导:引导幼儿联系生活中看到的颜色变化现象,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发展幼儿探究能力

幼儿更倾向于从第一手经验中获取信息,通过亲身体验构建起关于科学世界的理解。幼儿园科学活动应通过为幼儿创设主动且持续探究的机会和环境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科学体验,经历完整的科学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表示肯定、鼓励,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持续观察、比较观察;教师应引导幼儿发现和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鼓励幼儿猜测问题的答案,制订探究计划;教师还需要支持幼儿尝试用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验证答案,并掌握一定的收集、记录与处理数据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幼儿的参与度、发现与思考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一般来说,嵌入式的教师观察、提问,对幼儿的作品例如科学笔记、绘画等的评价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师幼、幼幼讨论记录,档案袋,评价单,作业或小游戏完成情况例如图卡、连线游戏等都可以作为参考。

(四)有效运用教学方法

在此次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借助希沃白板生动展示绘本故事,巧妙设置人机互动游戏等手段,切实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高度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而微视频的播放更是为幼儿的实验操作提供了直观且清晰的示范,助力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操作步骤与要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如颜色混合不够充分等潜在问题,幼儿之前的操作经验不够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边讲解边操作、直观法、操作法、演示法等,如直接出示操作材料实物、记录表等,帮助幼儿熟悉实验方法和步骤。

综上所述,本次活动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此次活动的深刻反思,能够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具品质、更富趣味且更具教育意义的活动体验。与此同时,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始终如一地紧密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以更为灵活和适宜的方式全力促进幼儿的茁壮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