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教师论文

中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研究

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教育集团天成分园

大五班 顾晨晨

发布日期:2025-09-18 16:43 作者:天成发布 来源: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字体:[] [] []

【摘要】中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心较强、愿意积极探索周围世界的阶段,科学领域活动在这一时期对幼儿的认知拓展、思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聚焦中班年龄段幼儿的科学活动,剖析当前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提升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为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帮助幼儿科学素养的初步养成。

【关键词】中班;科学领域;活动实施;有效性

【正文】一、引言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科学领域活动是开启他们对奇妙世界探索的大门。《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阶段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科学教育的本身是强调让幼儿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2]

二、中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现状分析

(一)目标设定缺乏精准性

在平日的设定中班科学领域活动目标时,教师没能充分考虑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目标的制定要么过高,超出幼儿的实际能力,导致幼儿在活动中难以达成目标而产生挫败感,失去探索兴趣;要么目标制定难度较低,无法激发幼儿的挑战欲望,幼儿不想进行操作探索。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玩转小漏斗”中,如果将目标设定为让幼儿精准掌握小漏斗内部流动物体的原理,对于中班幼儿而言目标显然过高,他们只能初步感知小漏斗的形状特点、并探索简单的使用方法和带来的趣味效果。

(二)内容选择缺乏吸引力

通常我们教师在选择科学领域活动内容时,过于注重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的传授,而忽略了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中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知识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科学理论知识,幼儿很难理解,容易专注力分散,同时也无法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三)活动过程缺乏多样性

在科学活动实施进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一味的持续且单向地向幼儿灌输知识,让幼儿陷入到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探索性与思考能力,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在开展“物体的沉浮”实验时,教师通常会进行简单的实验过程演示,并直接告知幼儿哪些物品会下沉、哪些物品会上浮,存在比较高控的教学行为,缺乏了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以及深入思考的环节。

(四)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

目前中班科学领域活动的评价,往往以教师的主观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也多侧重于幼儿对知识是否掌握,而恰恰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与合作能力。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幼儿的发展情况,也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改进与反思。

三、中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有效性的策略

(一)精准的设定活动目标

1.首先要贴合幼儿发展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结合《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定符合幼儿实际水平的目标。例如,在“有趣的溶解”活动中,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幼儿初步感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哪些物质能溶解,哪些不能溶解,而不是让幼儿深入理解溶解的化学原理。

2.活动目标应具备清晰性与可操作性: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设定需明确且具备可操作性特征,如此方能使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效把握目标方向并进行精准评价。以“各种各样的杯子”这一活动目标为例,可将其进一步细化为:幼儿能够准确说出常见杯子的名称,并能借助观察、触摸等手段,清晰、有条理地描述杯子的外形特点,例如明确指出玻璃杯具有透明的特性、陶瓷杯表面存在花纹等;同时,幼儿还能够运用观察、触摸等多种方式,有效区分不同杯子在特征方面的差异,通过在班级的实践,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显得更为的清晰。

(二)选择有吸引力且适宜幼儿的活动内容

1. 科学活动要源于生活:科学活动要选择与幼儿平日里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例如科学活动“奇妙的天气”,天气变化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也是幼儿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的,幼儿对与天气的变化充满好奇,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天气现象,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2. 科学活动要同时兼具趣味性与探索性:科学活动最怕枯燥乏味,只有活动内容富有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到幼儿的注意力。不仅如此,科学活动也要具备一定的探索性,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中班科学活动“省力的轮子”探索活动,幼儿通过用有轮子和无轮子的小车搬运重物,观察搬运过程的难易程度,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主动探索轮子省力的原理。

(三)要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实施方法

1. 鼓励幼儿积极探究:中班幼儿正是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年龄,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他们积极探究科学活动,这样能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关注身边事物,热爱探索,喜欢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思考,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而且探究活动常需幼儿合作交流,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此外,探究能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

2. 鼓励幼儿小组合作:中班幼儿在进入中班下学期,明显愿意进行小组合作,并且并愿意与同伴积极探讨,合作探究时,不仅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升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技巧,在同伴相互的作用下,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意 与灵感。通过完成任务 ,幼儿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为幼儿的学习与生活 奠定良好基础。

3. 采用游戏化教学法: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游戏恰巧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主动观察与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游戏化教学可以满足幼儿好奇的天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将科学知识真正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3]

(四)完善活动评价体系

1. 多元化评价主体:在平日的活动中,我们更多的会加入教师评价,但其实教师还可以引入幼儿自评和相互之间的评价。通过幼儿的自评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活动表现进行反思,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幼儿相互之间的评价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及时鼓励幼儿大胆进行的自评和互评,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认为其他小朋友表现好的地方。[1]

2. 全面评价内容:评价内容除了要关注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例如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合作能力等等。对于在活动中愿意大胆尝试表述自己想法的幼儿,即使没有得出正确结论,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保护他们的探索欲望。

四、结论

中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影响。科学探究活动宛如一把钥匙,为幼儿开启了别样的科学世界之门。通过对幼儿园探究活动的深入研究与论证,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兴趣,使其在主动探索中感受科学活动的魅力。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尊重幼儿的想法,对于设计的活动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在科学活动探索的道路上快乐的前行。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60.

[3]王炳文.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1(10):88-89.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