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教师论文

浅谈小班体育游戏的有效开展

发布日期:2021-07-22 19:38 作者:秦丽娜 来源:长幼总园 字体:[] [] []

 浅谈小班体育游戏的有效开展

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赵洁灵

摘要:小班幼儿喜爱游戏、好模仿,但他们的大肌肉群发育还不太完善,幼儿体力较弱,身体活动能力较差,自我控制水平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语言理解能力不强。如何组织小班幼儿有效地参与体育游戏,一直是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小班体育游戏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让幼儿在各类游戏中练习钻、爬、跳、滚等基本动作发展,从而使幼儿达到锻炼身体、动作协调、喜爱运动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游戏;策略;教师指导;有效开展

 

一、小班体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园户外体育活动状况进行分析,我们普遍觉得户外体育游戏内容种类少,形式缺乏多样性,质量低。而且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短,尤其是小班幼儿,早上父母总想让孩子多睡一会,这就缺少了晨间锻炼的绝好时机。我们试图通过小班体育游戏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让小班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快乐地游戏,快乐地锻炼。

      小班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较低,最常见的动作就是爬、走、跑、跳跃、投掷等,但是在日常组织体育游戏时,幼儿往往会不等老师说完就行动;在游戏时因为兴奋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体育游戏组织时基本动作处于表面性,幼儿兴趣锻炼点容易转移,达不到锻炼的根本目的。

     我们将根据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动作发展特点,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提炼出适合小班幼儿的体育游戏,以及提供适宜的场景和材料,促进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案例1:体育游戏“小兔子跳圈”

    老师带领小班的小朋友们开着小火车,高高兴兴地来到操场上,准备进入事先放好的有圈圈的场地。老师很温柔地对小朋友说:“小兔子们,看到前面的圈圈了吗,那是你们的家,我们赶快到‘家里’去吧,看谁的动作快,好吗?”有几个孩子听懂了老师的话,马上站到了圈圈里,还有几个孩子则呆呆地一动不动。老师把小朋友拉到圈圈上。这时先到家的小兔子高高兴兴地跳了起来。突然有一只“小兔”看到了旁边的滑滑梯,所以高高兴兴地朝滑滑梯跑去。于是很多的小兔都朝滑滑梯跑,老师很无奈地喊:“小兔子们,回家了,妈妈在等你。”可是小兔子们没回来,而是更多的小兔子跑向了滑滑梯。

案例2:体育游戏“捉泡泡”

    老师让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半圆,拿出了一瓶泡泡水,引出活动的目的,然后开始向孩子们讲解游戏的玩法以及规则,并向幼儿提出安全的要求,这时,有些孩子已经按捺不住兴奋的情绪了,喊着让老师吹一吹泡泡。然后,老师开始示范怎样玩“捉泡泡”的游戏,当老师一吹出泡泡时,再也坐不住的孩子们全部站了起来捉泡泡,这时老师已经控制不住活动场面了,为了让孩子们再次听清楚要求,老师把泡泡水盖上了。

案例分析: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分析,小班幼儿在体育游戏时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幼儿游戏经验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游戏规则。

       小班幼儿刚从家里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家里都是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或者是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大人多注意对幼儿的生活照顾,孩子很少有游戏的机会。幼儿的游戏也常常是处于单一动作的练习。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开始尝试游戏,幼儿的游戏也都是自发的行为。加之幼儿的语言能力刚刚发展起来,很多时候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所以对于老师组织的游戏,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例如案例1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孩子不能找到圈圈站好。游戏规则理解的局限性,导致幼儿在游戏时无所事事,或随意乱跑。

2、幼儿的游戏缺乏目标性、坚持性,而且注意力很容易转移。

     幼儿游戏时容易被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影响。幼儿活动的目标性、坚持性差,而且有从众心理,喜欢模仿同伴的一些活动。

例如: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捉泡泡,其他孩子也都站了起来,一拥而上打起泡泡来,幼儿行动目标性不强。幼儿喜欢模仿,幼儿的自控能力和游戏的坚持性较弱。

3、体育游戏中危险性相对较高。

     幼儿身体未发育成熟,神经系统和组织器官都很柔嫩,功能差,适应力、调节力也差,稍微不甚,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跑向滑梯时,幼儿一起跑向一个方向,很容易撞到小朋友,也容易摔跤。

     小班幼儿正处于前规则阶段,他们没有自主意识,不会自我控制,更多的则是自发性行为。所以在小班进行一些正规的游戏活动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小班幼儿正因为没有很明确的自主意识,所以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引导,愿意跟着老师一起游戏。

 

二、走进幼儿,快乐游戏,提炼有效策略

(一)润物细无声---体育平行游戏中的“随机指导法”

      在幼儿的平行游戏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应对幼儿的活动给予鼓励、帮助和推进。平行游戏的作用在于每个幼儿在运用相同的运动材料锻炼时,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当孩子的活动进程停滞不前时,进行随机的指导,帮助推进幼儿继续活动,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

      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好玩的轮胎”中老师提供给每个幼儿一只轮胎,和孩子们玩车轮滚滚的游戏。孩子们拿到轮胎后非常的开心,一边发出滴滴的声音,一边滚起自己的轮胎。当发现个别幼儿失去兴趣时,这时老师就可介入:“我和你一起赛车,好吗?”对于这个随机的指到一个带动作用,能力弱的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能提高运动技能。这种幼儿互为榜样、辐射带动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幼儿来说他有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可以感受到共同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和自信,继而对体育活动更加充满兴趣。

(二)有模有样---体育模仿类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法”

     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相比较而言,小班的幼儿更喜欢模仿。老师与同伴中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以引起幼儿的模仿。小动物也是小班幼儿喜欢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模仿类游戏。

例如:“小花猫捉鱼”是对小动物的一些模仿,“红绿灯”是模仿司机在马路上开汽车,此类游戏都可以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体育活动多少总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小班孩子在尝试新器具的玩法及发生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进而影响了活动过程。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运用游戏语言能更好地帮助幼儿降低不安全因素,享受活动的乐趣,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

(三)潜移默化---体育情境性游戏中的“隐性暗示法”

     因为集体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幼儿多、教师少限制,而动作练习必须针对差异性,为有效让每个幼儿得到提高,必须在教学指导设置时让环境、材料来说话,达到隐性指导和暗示的效应。在体育游戏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看着幼儿眼睛讲话;用表情、动作、音乐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当孩子们对投放的器材表现出兴趣不足时,我就说:“器材宝宝起床啦,我们和它一起去玩喽!”当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前玩得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啦,器材宝宝要睡觉啦!”体育游戏中,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使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

    在游戏情境中为幼儿创设一些音乐,如“小青蛙捉害虫”中,老师提供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指导小青蛙在池塘里欢快轻松地“跳”.他们顿时变得轻松自在,在活动时老师自身的情感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幼儿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探索学习。在走跑平衡练习活动中把绒线辫子束在裤腰上当成马尾巴,“驾,驾,驾.......

(四)儿歌助学---大肌肉动作类游戏中的“技能儿歌化”

    小班幼儿动作发展水平低,多以大动作发展为主。小班阶段主要练习的动作为走、跑、跳、爬等大动作,用来促进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技能性的规则其实是教师对该活动动作的要求和通过描述帮助幼儿理解动作。为适合年龄特征,教师的指导语尽量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儿歌,形象化又简洁通俗,以能力弱的幼儿能听懂为准则。如“手脚着物屈膝爬行”的动作编成“手握两边、脚踩中间、屁屁抬高、学学小猴”,幼儿一下就掌握了。玩法规则是教师在幼儿进行动作练习后的游戏时所采用的指导语言,一般是简洁单一的要求,但必须紧扣动作,如“双脚行进跳”的比赛,“学学小兔蹦蹦跳,不慌又不忙”“小脚并并拢,蹲一蹲跳一跳”,切忌用“看谁快、看谁先到”等笼统的要求将幼儿的注意力误导到一味求快上。

(五)精细发展---小肌肉动作类游戏中的“鼓励生成法”

     小肌肉群的发展,对幼儿大脑的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班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老师的预设活动为主,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幼儿开展锻炼身体的各类游戏,这中间不乏有锻炼小肌肉动作群的。小班幼儿阶段小肌肉群的锻炼,主要是手指肌肉群和小脚肌肉群的锻炼,通过捡一些细小的东西或是脚夹物品达到锻炼小肌肉动作的目的。

     在游戏时,当幼儿达成了某一基本动作的练习后,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幼儿进一步自主探索更为精细的动作,使幼儿在原有动作发展的基础上再次巩固练习小肌肉群。如:当小鸡们学会了用两个食指夹大米(报纸球)后,教师启发鼓励:“小鸡们已经轻松地学会了啄大米的本领了,你们还能用‘尖尖嘴”啄什么?”这时,一个孩子说道:“还能捉小虫。”另一孩子又想到:“可以啄小米。”有了孩子生成出的新内容,教师就可以投放一些更细小的物品供幼儿去继续练习、巩固,无疑这也更好地发展了小肌肉群,幼儿尝试了成功,从而也开发了幼儿的潜能,孩子们自主活动的意识也大大加强了,活动的内容也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中生长出来了。

     通过在体育游戏不同点上尝试和运用新方法,有利于让孩子们更喜欢参加体育游戏,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锻炼身体,动作更灵活、更协调,身体也更加的强壮、健康。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Z].

[2]沈德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3]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上海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