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教师论文

“区角”游戏中幼儿自主性的培养

发布日期:2024-12-30 11:06 作者:郭雨桐 来源: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字体:[] [] []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而区角游戏能为幼儿提供较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创造了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既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又使幼儿在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产生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动机。在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对游戏如何开展,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从而真正落实了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提高保教质量,推动幼教改革的深入。

关键词:自主性;环境;创新;培养

一、培养自主性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作为教师,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我们有必要先对“幼儿自主性”的概念作一正确认识。自主性即: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的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事物的信心行事,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情,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自主性涉及行为的目的意识,需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判断力,以及对行为的自我协调控制能力。

(一)培养自主性的重要意义

首先,这是社会的需要。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它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需要有自主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区角游戏中,幼儿能自主发挥,创造性的游戏,甚至完全放松自我去扮演一个角色。如:区角游戏中的“娃娃家”,幼儿可以随意扮演一个角色进行游戏,在其过程中他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解决问题既是幼儿自主性培养的过程。

其次,是幼儿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作为一群特殊个体,独生子女在物质上较占优势,但在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剥夺了幼儿操作和创造的机会,同时也限制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还有幼儿的身边环境,既是周围因素。选择要与谁游戏,这就决定了游戏的性质和不同的收获。一般来讲女孩子会很快进入游戏,而且玩得很好,但仍以模仿为主,很关心小的孩子,但也以其想象为主,表现为“大姐姐”风范。产生争论时,各有各的意见。几乎完全听从大孩子的。而男孩子一般以奔跑类游戏为主,很融洽,幼儿间马上能商量进入游戏。男孩不太顾及女孩心理,并要求女孩加入。他们要处于指挥地位,主导式想象创造商量着,并分工合作。虽能提出意见,但仍以顺从大孩子为主。分析一下就可得出明显的答案:男孩受影响少,游戏时自主成分居多,女孩总是以模仿日常生活中人、事物为主,男孩与各年龄幼儿交往无大异,女孩则态度不一。

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幼儿所处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环境,父母的态度对幼儿自主性的陪养举足轻重。这取决于家长爱孩子的态度,溺爱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时代还是大有人在的。而被你“爱大”的孩子一般依赖性较强,什么都靠父母,自己使用玩具的能力较弱,游戏时以父母为中心。自己没有主见。而有的家长则属于态度较为专制型的,这样培养出的幼儿会经常感到不满,但仍会照父母意愿办。在父母对自己行为不满时,马上会终止自主游戏。还有对孩子放任自由的家长。他们并不明白过度放任也是有利与弊的。这类孩子一般能自主游戏,但过程中,自我意识较强,与人合作时总会出现不愉快。在这里,要认可的则是态度民主的家长。这类孩子能较好的进行自主游戏,肯与其他幼儿交往,表现愿意在游戏中合作,创造力的发展也较为明显。由此可见,一味溺爱孩子,使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性降到“0”。对孩子过于专制,限制孩子思维,区角游戏便失去了意义。有的父母民主参与,指导游戏,自主性便在游戏中真正体现,区角游戏才有所价值。

3.教师态度

对于幼儿来讲,他们需要老师的参与、支持,他们喜欢愿意和他们一起参与游戏的老师,请老师出谋划策,老师的反对与支持对孩子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当老师表现参与支持时,男孩子劲头十足,想象丰富,但并非完全需要老师参与。而女孩子则表现出很高兴,会拉着老师参加,不断提出新建议。当老师态度冷淡时,男孩子仍能进行游戏,但很单调,进行、创造性成分减少。女孩子则表现为会继续游戏,时时洞察老师,自主成分减少。若老师反对游戏要求终止时男孩子仍会背着老师偷偷游戏,或趁老师不注意,延长游戏时间,大大阻碍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女孩子会终止游戏。所以教师的态度也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发展起着同等程度的影响。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时刻摆正自己的态度,以幼儿的需要为重。

二、创设活动环境,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她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在那里,幼儿能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生气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的,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使其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发挥。

(一)善于利用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区角游戏的环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班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对游戏的意识也比较模糊;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游戏主题的扩展,内容情节逐渐增多和复杂化,中班幼儿的规则就日益明确了;大班幼儿的游戏则达到了高潮,他们可以自行设计游戏,在游戏中分工,协调责任,充分地表现出他们的自主性。对于幼儿来讲,区角游戏更重要的是有趣、多变、操作的开放性强。为什么孩子对积木百玩不厌,为什么对水、沙情有独钟,细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多变与不变。多变隐含着更多的未知,低结构的材料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创造想象的空间,更能激发孩子的操作欲望,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活跃度和活动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材料的价值和其自身的物质价值没有可比性。

(二)为开展区角游戏创设充足的条件

教师应支持活动的进展并观察、引导活动过程,在幼儿区角游戏的活动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应对幼儿的活动给予鼓励、帮助和推进。

1.材料的支持

材料在幼儿区角游戏中起着质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活动的延伸,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让幼儿对游戏有着持续的新鲜感。教师还可以示范玩具的多种玩法,并给予有益的建议,让幼儿自己开动小脑筋。例如:在一组拼图的背面做上相同颜色的标记,目的是可以引导幼儿在众多的拼图中自行找到同一组的拼图组件;在两种或多种有内在联系的图片后面做同样的记号。这些小标记、小符号的添置,提升了材料和幼儿的“对话”功能,即使教师不在身边,幼儿也会根据情景暗示进行自我的学习和操作。

2.言语鼓励

由于幼儿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正确评价自身言行的能力,他们往往是从周围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因而鼓励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鼓励,能使幼儿感受成功,充满信心,是幼儿自主性得到充分培养的动力。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同时摆正幼儿与教师在活动中的地位,给幼儿充分自主的权利。只有这样,幼儿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

3.理氛围的营造

心里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使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的氛围。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种种想法、做法都能得到重视、尊重和赞扬的环境。幼儿只有处在心里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才会喜欢并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主动的开展活动,自主进行游戏的选择。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应经常跟幼儿“沟通”,这样就能与幼儿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幼儿拥有了安全的心理环境才能更好地在游戏中发展其自主性。

三、在区角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一)布置环境收集材料,调动幼儿积极性

区角游戏中的角色游戏一直都是孩子们最爱玩的,不论从“小医院、理发店、服装店”还是银行都有孩子自制和收集来的物品,如最早进入区角的小超市,当老师把理发店的柜子和收银台装饰好时,班级中经常有孩子带一些自己的小玩意,他们会告诉老师想把他放在区角里,一个孩子这样做,接着很多的孩子都会把自己的东西带来放在不同的区角里,可见,在他们收集的过程中,也有绝对的选择权。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有绝对的使用权,自由度很大,所以孩子们乐此不疲,对于游戏的兴趣更是不减。

(二)在交流中获得自主发展

在同一区角活动的幼儿一般是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幼儿只有在与同伴自由交往中,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学会生存。在交往中幼儿可以模仿同伴的优良行为从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克制,每个孩子在为了能够被同伴接受,为了维持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关系,必须控制与调节自己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都逐步的到发展。同时,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应成为幼儿交流的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提升区角游戏的质量,促进幼儿独立、自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讨论,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区角游戏中,若教师硬性约束控制或强硬指令幼儿做什么,不做什么,那只能造就无任何自主性、独立创造性的机器人。当然,也不能放任自流、使幼儿无目的的随心所欲,我们引导幼儿共同建立游戏规则,通过提议、讨论、确定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讲:积木区,请幼儿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一些规则,如不乱丢玩具、不撞倒搭好的物体、不捣乱别人等;美工区中,幼儿提议自己清理废纸,使用剪刀注意安全,不随意乱窜,玩具不能混放,哪里拿哪里放等;语言区中,要爱护图书,不抢、不撕书。不能将积木区的玩具拿到手工区等等要求。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提议再共同讨论指定游戏规则,并让全体幼儿都明确各区域的游戏规则,使幼儿明了行为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及怎样做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并玩得愉快尽兴,并通过实践活动与训练逐步使幼儿养成习惯,逐步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意识,形成责任感,从而使幼儿的自主性也逐步得到培养。

(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

在区角游戏中,幼儿的交往能力、兴趣爱好等都会集中反映出来,这些方面也只有通过幼儿自身活动才能得以提高,老师不能代替。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我们应正确处理好关系,让幼儿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区角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自己决定活动内容、选择材料与伙伴,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为区角游戏的开展,他们积极参与环境的创设,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在充分的活动实践中,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丰富,激发了探索外界各种事物的兴趣欲望,积极认识外界环境的同时,也认识了自身的力量,培养了自信,增长了才干,同时自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不仅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而且还要注重将适度的自由与适度的控制有机地统一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区角游戏中,琪琪喝水比较慢,等她进入区角时,她喜欢的娃娃已被贝贝拿走,琪琪一句话也不讲走到贝贝面前就抢,贝贝并没有让她拿走(这一切老师都看在眼里)。这时琪琪一副委屈的样子过来找老师:“老师,她们不给我玩我的娃娃。”老师并没有直接调节她们之间的矛盾,就问她:“那你有没有跟小朋友好好商量呢,要不然你自己想个办法,看贝贝愿不愿意给你。”结果,琪琪先是用温和语气问她,可是并没有拿到娃娃。根据老师的启发,她拿了另一个玩具给慈慈,并用商量的语气问能不能换着玩,这一次贝贝同意了,有点不放心还加了一句:“等一会我们还要换回来哦.”老师可以放手让幼儿游戏但不应放任不管,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但老师在区角游戏中则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把握好“分寸”才能更好地在区角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己操作,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愉快的体验。在幼儿园时常能看到幼儿变着花样地摆弄材料,教师不再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而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幼儿的自主性是需要逐步培养的,在区角游戏中,只有多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并作正确地引导,才能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当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郭雨桐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