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教师论文

“幼”见成长 时刻准备着——以大班生成课程“我要上小学了”为例

发布日期:2023-07-12 15:36 作者:京福发布 来源:合肥市长江路幼儿园 字体:[] [] []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家长、小学乃至社会都关注的一个话题,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什么才是最需要关注的方向?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好奇心与专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重要。幼小衔接不是一蹦而就的事,孩子们学习品质恰恰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事件培养并展现的。
    关键词:幼小衔接;自主;
一、研究缘起
    一次晨间谈话活动中教师问:“你们知道最后一学期是什么意思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开始说起来,“我们马上要上小学了,要离开幼儿园了。”“小学里没有张老师,吴老师,大妈妈。”“我不想上小学,我不想离开我的好朋友。”孩子们的心里在无形中埋下了一颗颗种子——“我们马上要上小学了。”“离别的感觉真难受。”“我不想和好朋友分开。”“小学里有些什么呢?”这些和孩子切身相关的问题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去行动。
二、前期摸底调查
(一)小学生活若干问
    在孩子的心目中,充满了对未知生活的好奇,小学到底是怎样的呢?它好玩吗?每个孩子通过绘画,表述了对小学的疑惑。孩子们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小学的路线怎么走?小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哥哥姐姐们下课要做些什么事?小学的操场是什么样子的?小学下午有没有点心?小学会不会上美术课了?

                       
        孩子们提前思考了关于小学的若干问题,也为我们接下来所要做的工作确立了目标,今年5月份,怀着好奇和期盼,大班的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到小学去体验小学生活。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憧憬的心情,开启了探秘小学之旅。他们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和小学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参加了升旗仪式,看着哥哥姐姐在国旗下庄严的宣誓、敬礼、高唱国歌,大班的孩子们也被这份爱国之情感染着。
预备铃响起,郎朗书声将小朋友们吸引到一年级的教室。他们进入课堂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学习。哥哥姐姐们也化身他们的“小老师”,端正坐姿、整洁桌面、积极发言,正确引导他们熟悉小学课堂生活。同时老师还精心准备了丰富的课程,让小朋友们真切地体验了小学课堂,感受小学课堂的魅力与不同。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引得孩子们目不转睛、沉浸其中。
        在老师和少先队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参观了击剑社团、合唱团、小菜园、文化墙,少先队的哥哥姐姐为小朋友们详细地介绍,并耐心解答大班幼儿对小学的疑问。整洁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挥洒汗水的体育馆……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小学校园,让孩子们感到新奇不已,对自己未来的小学生活更是充满了期待。原来小学是这样的呀!孩子们边参观边交流感受,体会着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在孩子那应接不暇的眼光和一声声的惊叹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小学校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二)小学和幼儿园大不同
        “你们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同?我们要怎么做呢?”“小学没有点心。”“小学没有床。”“小学里要好好吃饭。”“要认真听,要不然会漏掉很重要的东西。” 回园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分享并以图画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对小学的初印象,通过集体分享、同伴间讨论获得了对小学生活更加丰富的经验。
                    
                   
                    
三、我们的准备
(一)倾听习惯的培养
      词语接龙、数字接龙、做相反、节奏游戏……这些日常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并创新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训练便从他们日常游戏开始,或者是过渡环节,或者是自主游戏时间,或者是饭后……教师从“游戏引导者”逐步退位,幼儿成为游戏的主导者、组织者、创新者,两者更替得自然而顺意,遇到对规则不明所以的孩子,游戏的组织者就像“小老师”一样,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提醒这个游戏的要点。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主性及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二)开展各项活动
    生活上的准备包罗万象:整理衣服,主动喝水,入厕等,我们利用每周欢乐大放送的时间开展活动,其中有整理书包、系红领巾比赛、一日作息安排、课间十分钟、大建构《我的小学》等,从生活、学习、一日作息等方面安排活动。课程的开展并不局限于教师,家长、保育老师乃至同伴都是非常好的课程建设者。丰富多元的活动,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小主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看客。在游戏中、生活中,孩子的自主性得到提高,随之而来,自信心也不断增强。
  四、课程延伸——“21天”养成记
    幼儿们在时间管理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行动,他们在努力做时间的小主人。在随后的三周里,幼儿们提出了“午休和放学后可以做些什么”的讨论,大班幼儿还将自己专属定制的《一日生活作息表》进行了成果展示。
                       
                     
                       
        都说好习惯受益终身,很多小学都在开展21天习惯养成记,幼儿们在这个项目课程学习中养成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当幼儿真正准备好了,才能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的小学生活。教会幼儿进行时间管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在生活细节中对幼儿进行时间管理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支配时间的习惯,当幼儿进入小学后,才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了解小学生活的真实样貌,也会用自己的“思”与“行”,不断调整学习、生活中的时间表。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回到儿童立场,协助他们在时间管理上做好人学准备吧。

一审:王瑞

二审:余冬梅

三审:王俐